[身心更好] Day 1/28 慈心生活學習 1.1 什麼是自我關懷

28天學習慈心生活,讓自己身心靈更開心,更有活力成就所想,遇見更美好的自己。


背景:無意中發現之前裝了的iOS app 《心.活》原來還有其他課程可學習,之前我已上完靜觀生活的學習,學習當中自己常怪責自己,雖然在靜觀學習中,分辨到這些自責的想法只是念頭,不是事實,但情緒還是自然地浮出來。


Red Soldier 的 心·活 Living with Heart by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
https://appsto.re/hk/ydQ84.i

期望:故此見到原來還有其他課程,我便想繼續學習,希望慈心生活的學習,令我學習對自己寬容些。

方法:填寫簡單登記資料後在「我的菜單」最下的一行按「選擇課程」,之後選擇其中一個喜愛的課程(如「慈心生活」)




為期四周的「慈心生活」課程


今日學習:
課節一:自我慈悲與身心的關係

1.1 什麼是自我關懷

什麼是自我關懷?

第一節:自我反思

第二節:自我關懷的三個核心元素

第三節:對自己關懷

第一節:自我反思

發現原來人們很常在不同層面批評自己,有些人批評自己外表,有些人則批評自己學業表現、工作表現、或者人際關係,甚至管教子女的能力。當中,自我批評時態度通常不佳(如不屑、厭惡甚至侮辱性的口吻),而不是包容、體諒、溫和的口吻。

但回想過來,這些說話,會令自己有什麼感受?

那麼對自己嚴厲的指責,令人更有動力?還是更沮喪、難過?

另一方面,即使不常自責,當你在生活上遇到困難時,你會如何對待自己呢?你會完全不理會自己的感受,而把全副精力放在解決問題上?還是會先停下來關心和安慰一下自己?

培養對自己的關懷,能夠令你的身心更加健康。

根據近年的研究,培養自我關懷能有效地改善情緒,令人生活得更加開心和更有滿足感。近年不少研究指出,自我關懷對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關係。自我關懷可增加一個人對生活滿意的程度、自信心、樂觀思想、好奇心、創意、感恩心,並令人更加快樂。自我關懷亦有助減少焦慮、抑鬱、壓力、不健康的完美主義、對身形的羞恥感、以及對挫敗的恐懼等。


第二節:自我關懷的三個核心元素





奧斯汀德州大學 Professor Neff 提出「自我關懷」(Self-compassion)的概念,即對自己保持一份關懷及慈悲的心。她認為自我關懷包括三個核心元素︰自我仁慈、共同經歷及專注當下。她亦設計了一個沒有宗教成分的課程來幫助我們培養自我關懷,以促進身心健康。

自我仁慈是指以寬容、仁慈的心對待自己,無論人生有怎樣的起落,我們都以柔和的態度對待自己。當生活遇上困難時,不對自己加以批判;當自己犯錯時,不對自己嚴厲斥責。我們可以對自己友善一點,以包容及體諒的心去接納自己的軟弱或失敗。

共同經歷是指明白所有的人生經歷,無論是正面的、負面的,都是人生的一部分。我們在逆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痛苦經驗,其他人在他們的人生中也會感受到。因為,儘管每個人的個人經歷有所不同,有些生命裡的起起跌跌大家都會一同經歷,例如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挫折與分離,以及與之相隨的苦、不安或恐懼。所以,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上,並不是孤軍奮戰。明白到這一點,我們就不會感到孤單,也不會感到與世界格格不入。

專注當下是指當經歷痛苦的時候,我們應不偏頗地、如實地、開放地去觀察當下的思想及感受,而不是忽略、抑壓或誇大它們。無論此刻的經驗如何,都用開放的心態去觀察、安然地接納它們,既不抑壓也不逃避,亦不會把任何感覺強行留住或推開,或條件反射般作出反應。

第三節:對自己關懷

明白什麼是自我關懷後,我發現自己對自己關懷的程度有進步空間,可以對自己寛容些,在困難中反而增加對他人的連結,共同經歷,多能用回平衡觀點去面對當下經驗。

原來所謂對自己仁慈,其實也就只是把自己,當成一個你關心的人般去對待。當自己遇上不如意事或痛苦的時候,又或者在不滿意自己的時候,以關愛的心對待自己。當有不快的情緒時,我們會包容它的出現,而不是否定它、逃避它。我們會在這些時刻,好好照顧和關懷自己,而不會讉責自己有多不濟或沒用。我們會包容自己的錯誤,並支持鼓勵自己,明白自己不需要達到所謂完美。我們會接納世事有時未如理想,明白到這是毎一個人也會經歷的事情。

預告︰1.2 你是如何對待你自己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