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工作更好] 彼得·德魯克:你的職場上限究竟在哪裡?

彼得·德魯克:你的職場上限究竟在哪裡? -哈佛商業評論 撮要


1. 我的優勢是什麼?

要精準確認你的優勢,可以使用回饋分析法:每當你做重要決定或採取重要行動時,寫下你期望發生的事情。9或12個月以後,將實際結果與你的期望做對比
你擅長創造什麼樣的結果?為了實現你想要的結果,你需要提高自身的什麼能力?哪些低效的習慣會妨礙你創造想要的結果?
在尋找機會做出改變時,不要浪費時間去培養那些你力不能及的技能;要把精力集中在你的優勢上,依靠自己的優勢成就人生;同時無知而驕傲只會自食苦果,故為了充分發揮個人優勢,你應當努力學習一切必要的技能和知識,並且糾正自己的壞習慣。

2. 我是如何做事和學習的?

什麼樣的工作方式可以讓你有最佳的工作表現?怎樣處理信息對你而言最有效,是閱讀還是傾聽別人意見?
可以與他人很好地共事嗎?還是比較喜歡獨來獨往?
我以什麼角色創造成果?是作為決策者還是作為顧問?
我能否在壓力下做好工作?還是說,我需要一個高度規範化、可預期的工作環境?我在大機構還是小機構裡表現最佳?
通過做大量的筆記來學習?在實幹中學習?


3. 我的價值觀是什麼?
「鏡子測試」:你所尊崇的道德觀要求你捫心自問:我每天早晨照鏡子時,想看到一個什麼樣的人?在某種組織或情形中合乎道德的行為,在另外一種組織或情形中也應是符合道德的。但道德觀只是價值體系的一部分,對於組織的價值體系而言尤其如此。

組織的價值觀與你個人的價值觀是否一致?如果組織的價值體系不為自己接受,或者跟自己的價值體系有衝突,你在組織裡就會備感挫折,難有作為。


4. 小總結:我歸屬何方?(根據以上三個問題的合案,扎出適合自己的工作環境)

起碼應該能夠確定自己不屬於何處。

如果一個人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,他就能夠在面對合適的機會、職位和任務時說:“好的,我願意去做。但我會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去完成:事情應該這樣安排;我與同事的關係應該是這樣的;這是我可以在這個期限內取得的成果,因為我做事的方式就是這樣的。"

成功的事業不是計劃出來的。當人們了解了自己的優勢、工作方式和價值觀並準備好擁抱機會時,事業就會自然而然地發展。知道自己歸屬於何處,能夠使一個勤奮、有能力但原本表現平平的普通人變成出類拔萃的工作能手。




5. 我能貢獻什麼?

早年間,公司會告訴員工應該為組織做出什麼貢獻。如今,你有了選擇的自由。如果你想知道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改善所在組織的績效,首先得問問自己:
在當前的情況下,需要完成什麼?
考慮到我的優勢、工作方式和價值觀,我怎樣才能對需要完成的事情做出最大貢獻?
最後,必須出現什麼樣的結果,才能改變現狀?

未來18個月裡,我在何處能夠獲得可以改變現狀的結果?用什麼方式可以實現?

首先,結果必須是難以實現的——你需要一個「有張力的」(stretching)目標;但同時,它也應當是力所能及的。追求無法實現的結果,或者實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,不能稱之為雄心壯志,而應該叫愚蠢。
其次,結果必須有意義,應當能夠帶來改變。
最後,結果應當是明顯的;如果可能的話,還應當可衡量。


6. 對人際關係承擔責任

首先,要接受別人和你一樣都是獨立個體這個事實。他們是具有個性的人,有權以他們最擅長的方式來工作。與老闆和同事一起工作的人應該觀察他們,找出他們的工作方式,並且調整自己以讓老闆更高效。其實,這就是「管理」老闆和同事的秘訣。

高效工作的第一個秘訣就是,理解與你共事,給予你支持的人們,以利用他們的優勢,工作方式和價值觀。工作關係應當既以工作為基礎,也以人為基礎。

人際關係責任的第二部分內容就是對溝通負責。 走到同事跟前說:「這是我擅長做的事情,這是我的工作方式,這是我的價值觀,這是我打算做出的貢獻,這是我應當取得的結果。」繼續問:「你能不能告訴我,你的優勢是什麼?你有什麼樣的工作方式和價值觀?你計劃做出什麼貢獻?」

如今的組織不再建立在權力之上,而是建立在信任之上。人與人之間存在互信,不一定意味著相互喜愛,而是意味著人們彼此理解。因此,對人際關係負責是必不可少的這是一種義務,要對與所有工作夥伴的關係負責。 所謂工作夥伴就是你在工作中需要依賴的那些人,同時也是工作中需要依賴你的那些人。

7.你的下半生

找到你的第二領域,發展第二事業,當中大多的選擇為:選擇一是換一份新工作(從一類組織跳槽到另一類組織);選擇二是發展一份平行事業;選擇三是成為社會企業家。


要管理好你的下半生,有一個先決條件:你必須在進入下半生之前,早早做好準備。例如,大多社會企業家早在還沒登上第一事業的巔峰前,就開始發展他們的第二事業了。

要及早培養和發展我們的第二大職業興趣是有原因的。沒有人能夠在漫長的人生中一帆風順,而在生活或工作中不遭遇任何重大挫折。我們在生活中可以看到,有能幹的工程師在45歲時升遷無望;有優秀的大學教授在42歲時,卻發現自己永遠不可能去一所名校做教授,即使她完全勝任。有的人家庭生活會遭遇坎坷,比如離婚之悲或喪子之痛。在人生的低潮,人的第二大興趣 - 不僅僅是業餘愛好 - 會使人生截然不同。例如那位工程師,他如今知道自己在第一事業上其實沒那麼成功,但他在別的活動中,比如說管理教會的資金方面,他是成功的。一個人可能家庭破碎,但他能在外界的活動中,發現還有一個團體會擁抱他。


在這個極度崇尚成功的社會中,讓自己擁有選擇的自由越來越重要。從歷史上看,以前的人們根本沒有「成功」這概念。絕大部分人對生活沒什麼期待,只知道固守在自己「合適的位置」上,唯一的流動就是向下流動。然而,在知識型社會,我們期望每個人都能成功。 但是,既然有成功存在,必然也有失敗。於是,對於個人及其家庭而言,有一件事至關重要:在一個能讓自己發光發熱的領域,產生影響力或成為了不起的人。這意味著要找到你的第二領域:可以是第二份職業,平行事業,也可以是創建社會企業,好讓自己有機會成為領導者,受人尊敬並獲得成功。


結語:

自我管理中的挑戰看上去一目了然,甚至特別簡單;但是,自我管理要求個人採取全新的,前所未有的行動。今天,知識型員工的壽命會比組織更長,而且這部分人群的自由流動性很高,因此員工開始演變:從一切聽從指令的體力勞動者到必須進行自我管理的知識型工作者。實際上,自我管理要求每位知識型工作者像首席執行官那樣去思考和行動。對於自我管理的需求,正在人類發展史上上演著一場偉大的革命,這樣的轉變對社會結構提出了意義深遠的挑戰。





SKY點評:佳文果然值得一看再看,這文再次令我領悟到為何工作時,我有時感到精力充沛,有時卻感到力不從心。原來根據回饋分析法,我自己是閱讀型的工作者,並且我年初訂的目標到現在基本上都做到不如人意,正是因為那些目標不完全符合我的優勢,而只是弱項改進。經過反省後,我改動了工作流程,請求工作伙伴預先以文字通知我每個工作項目的大概需要;我又加了一些我優勢的成長目標。只是這兩個小改動,我現在的工作和生活滿意度立即提升不少。另外,我近來也學習了類似之前每日8問的簡化版:KPT(Keep, Problem, Try) ,再配合回饋分析法,我便可以定時為自己短期和長期的表現作出反思和改進。



延伸閱讀:

1.[筆記術-5] KPT 日記法,不問優缺點但有效改進的工作反省日誌 - 電腦玩物

http://www.playpcesor.com/2016/11/kpt--note-diary.html

2.一周一學習15-21/4:每天問自己這8個問題,讓自己愈來愈強!

http://betterme.postach.io/post/yi-zhou-yi-xue-xi-mei-tian-wen-zi-ji-zhe-8ge-wen-ti-rang-zi-ji-yu-lai-yu-qiang-fu-ben





=====
Blog: http://betterme.postach.io/
FB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Better.Me525/
Instagram: 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better.me525/